1960年杭州五省市象棋邀请赛现场,15岁的胡荣华盯着棋盘上杨官璘布下的"中炮巡河炮"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。这位被称为"象棋魔叔"的老将正眯着眼睛打量眼前这个毛头小子,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。胡荣华突然伸手推倒自己的巡河车,棋子砸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"啪"声。围观的人群顿时炸开了锅,有人惊呼"这娃娃疯了吧",连裁判都忍不住凑近确认。三步之后,少年用一记"左炮封车"完成绝杀,陈毅元帅拍着桌子大笑:"好个娃娃兵!这棋下得够劲!"
这个在弄堂里长大的穷小子,从小就在石库门的天井里练就了一身"野路子"棋艺。家里穷得连像样的棋盘都买不起,他就用粉笔在青石板上画格子,捡来的檀木块磨得锃亮当棋子使。邻居们常说:"阿华这娃,棋瘾比饭瘾还大。"每天天不亮就要爬起来给患风瘫的父亲熬药,可一到傍晚就蹲在弄堂口,拽着修车匠的袖子软磨硬泡:"叔,再来一盘呗?"修车匠总是一边摇头一边摸出棋子:"你这娃啊,将来准是个棋痴。"
1960年全运会象棋决赛,16岁的胡荣华面对一众白发苍苍的棋坛泰斗,开局就摆出了"飞相局"。看台上的老棋手们直摇头:"胡闹!开局飞相,这不是自断先手吗?"三个小时后,《新民晚报》的记者们争相抢发头版新闻:"棋坛新北斗诞生!"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"十连冠"王朝。1972年在合肥体育馆,他同时迎战14个农民棋手,左手执黑右手执红,打得对手直挠头:"这后生咋像长了四只手似的?"
文革期间下放农场劳动,白天挑粪喂猪,晚上就着煤油灯研究棋谱。工宣队三次没收他的手稿,他三次从灶膛里抢出烧焦的残页。有次被逮个正着,他嬉皮笑脸地解释:"领导,我这是在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图呢!"把检查的人都逗乐了。这种苦中作乐的劲头,让他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都没放下棋艺。
展开全文
1980年乐山全国赛,35岁的胡荣华意外败给新秀。赛后他在外滩的暴雨中站了整整三天,任凭雨水打湿衣衫。路过的老棋友劝他:"老胡啊,该服老啦。"他突然抓起飘落的梧桐叶往石凳上一拍:"不对!象棋不该只有攻杀..."这个顿悟让他创造了"阴阳起手式",开启了职业生涯第二春。1997年全国赛上,52岁的他用"鸳鸯炮"绝杀吕钦,裁判喊"超时3分钟"时,全场观众起哄:"给老胡加钟!"最后破例延长15分钟,成就了棋坛著名的"时光倒流"传奇。
晚年的胡荣华成了棋坛改革急先锋。2007年他力推"和棋黑胜"新规,气得一些老棋手直跳脚:"和棋也算输?胡司令老糊涂了吧!"结果比赛激烈程度直接飙升47%,观众看得直呼过瘾。训练徒弟更是剑走偏锋,让孙勇征顶着暴雨蒙眼下棋:"棋是活的,你得用耳朵听雨声算步子!"有次小徒弟抱怨太难,他眼睛一瞪:"当年我在农场,连棋子都是泥巴捏的!"
2014年退役仪式上,他把珍藏多年的棋谱捐给棋院,笑呵呵地说:"棋道像黄浦江,我不过舀了一瓢水。"如今在上海棋院门口,经常能看到个白发老头蹲在路边看人下棋。有回个小年轻故意逗他:"爷叔,您给支个招?"他眯着眼睛把棋子一推:"车三进五——当年杨官璘,就这么输给我的。"围观的棋迷哄堂大笑,谁都知道这个爱凑热闹的老头,就是那个曾经统治棋坛二十年的"胡司令"。
从石库门的穷小子到棋坛宗师,胡荣华的人生就像他最擅长的残局对决:看似山穷水尽,总能柳暗花明。那些被他带进象棋世界的年轻人常说:"看胡老下棋就明白了,什么叫'人棋合一'。"而他自己最得意的,永远是弄堂口那块被棋子磨出凹痕的青石板,和记忆中飘着桂花香的秋夜。
本文只是休闲娱乐,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,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