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而,如今这种事情已经不再发生了。
在1984年,由美国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上,名为霍克斯和爱莎福德的两名美国女性运动员,分别获得了,打破世界纪录的三连冠,和100米短跑冠军。
这样的成绩,引来无数人的瞩目,而她们取得如此成绩,除了与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外,同时也是因为,她们都在赛前怀孕了的关系。
女性在孕期前三个月,体内血容量会增加至60%,而肌肉运氧能力会提高30%。
怀孕女性
这样的身体变化,对于女性运动员来说,非但不是负累,反倒像是一种“外挂”。
不仅规避了生理期,造成的生理不适,还可以大大刺激,女性运动员的运动潜能,听起来似乎是个惊人的发现。
不过,前苏联的科学家们,早就进行过,对这方面的科学分析研究。
抛开了各种因素,前苏联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,怀孕可以增加夺冠可能性的“真相”。
而这一研究成果,不仅仅改变了前苏联的体育格局,也导致世界田径圈,发生了巨大动荡。
苏联女运动员
根据当时分析结果显示,女性运动员在怀孕后,心肺功能,会得到明显改善。
同时,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激素水平,也会相应增加,从而影响到,女性运动员新陈代谢的节奏。
也就是说,孕早期的女性运动员,会比未怀孕时期的身体素质更好,有了更好的身体机能,取得好成绩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但是,并非所有女性运动员,都可以恰巧在奥运会期间怀孕,那怎么办呢?
女运动员
经过一番不怎么缜密的思索后,前苏联方面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——既然无法顺应“天时”,那么便自己创造“人和”好了。
直白一些说就是,通过人为干预,强行让女性运动员受孕!
而如此有悖人性的决定,真的仅仅是因为,太想取得奥运会的冠军了吗?
其实不是的,这与当时的世界结构,有着很大的关系。当时的美苏霸权之争,进入到白热化阶段,任何细节上的高低,都可能影响整个最终输赢。
美苏争霸
于是,在正面硬刚科技实力、军事实力、政治外交之外,奥运会这种国际赛事,也被划分在了美苏霸权之争的范围之内。
此时,谁还去在意奥运会存在的初衷,又有谁去在意奥林匹克精神呢?
于是,在下一届奥运会到来之前,前苏联政府做出了,人为干预女性运动员受孕的决定。
所谓专家们,找到了女性运动员私下会谈,说希望她们能够在赛前怀孕,好借此来为国争光。
苏联女运动员
多么荒诞的事情,一旦同国家利益、民族荣誉挂钩了,似乎都没有那么多原则可讲了。
最终,在26名预备参赛的女性运动员中,有10名女性运动员同意了这一提议。
但是,这10名女性运动员,都处于未婚状态,绝大多数甚至还保持着单身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前苏联的相关专家决定,对这些女性运动员进行人工授精。
人工授精
对于未婚女性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。
只可惜,前苏联太想赢了,所以,这项提议最终变为了现实。
为了保证女性运动员参赛时,身体能够保持最佳状态,专家们精密计算着,令其受孕的时间。
运动员们成功受孕,怀孕产生的天然“兴奋剂”,成功避开了奥委会的体检,毕竟,当时并没有规定是针对怀孕的女性运动员的。
赢得金牌的运动员
于是奥运会上,前苏联如愿取得了惊人的战绩,碾压了一同参赛的美国。
但是,这荒诞的一切,并没有因为这场胜利而终结,反而愈演愈烈。
由于怀孕本身就是为了,取得良好的成绩,而并非因为爱情和家庭。所以,赛后由政府组织报销,这些女性运动员们,只能接受人工流产。
人工流产对于女性的身体伤害极大,有些运动员因此丧失了,成为母亲的资格。
运动员
这样的伤害,并没有换来人们的警醒,反而随着前苏联这项秘密研究的公开,而走向了极端。
个别国家一边在国际上发声,强烈谴责前苏联的行为,另一方面却在暗地里,做着和前苏联相同的事情。
各国女性运动员在赛前接二连三的怀孕,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。没人在乎运动员的身体是否会因此受到伤害,大家都想靠着这条“捷径”来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这是体育界最为失常、病态的一个时期,无形的“内卷”以女性运动员的身体作为赌注,来争那早已面目全非的“荣誉”。
美苏争霸
而此时的美国,则更为恶劣。
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,并且得到了一个较之让女性运动员怀孕,更为丧心病狂的研究结果。
他们发现,流产同样可以达到,提高女性运动员成绩的结果,并且,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因为,女性在流产后,身体内部的一系列反应,和怀孕期间极为相似,但是流产可以减轻女性子宫的负担,所以会比怀孕更容易取得胜利。
真的不知道,这样的胜利究竟还有什么意义。
田径运动员
“据我所知,我在运动生涯中,遇到的大多数女运动员,都至少流产过一次。我真的不知道,哪个女田径运动员,没有流产经历。这种现象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、悲伤。”
这是美国女田径运动员,桑亚·理查德·罗斯在自传《追逐恩典》中的一段话,真实地写出了当时各国女运动员的遭遇。
这种病态的现象,如瘟疫般传播于世界各国,鲜少有女性运动员能幸免于难。
不只苏联,东欧苏联阵营的国家中,保加利亚的女性运动员几乎全部怀孕。
流产手术
而在发现堕胎比怀孕更有效的时候,世界各国女性运动员都陷入了“怀孕与堕胎浪潮”,这不禁使人想到了,东德女运动员的“堕胎兴奋剂丑闻”。
运动员存在的意义,便是为国争光。
但是,靠如此下作的方式,取得的胜利,其本身就是对运动员和体育精神的一种亵渎。
当一切丧失了最初的美好,这样的胜利是否还值得庆祝与铭记?
幸好,这样的乱象,终于引起了奥委会的注意。自此,奥运会上终于不再有强制受孕和被迫堕胎的女性运动员出现。
女运动员
当然,那些自然受孕,并且不愿退赛的女性运动员,并未受到牵连。
自1894年6月23日,由法国教育家、“奥利匹克之父”皮埃尔·德·顾拜旦,和12个国家79名代表,一同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开始,现代奥运会,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,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。
奥运会的初衷,从来不是为了“赢”,而是为了团结与和平。
女运动员怀孕、堕胎乱象时期,奥运会进入了至暗时期,失去了原本的意义。
所有人都想赢,便没人在意公平。
奥运会
虽然之后的一切,看起来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,但是我们知道,仍有进步的空间。好在,总归还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。
每届奥运会的承办国都有所不同,而作为东道主,每个国家的待客之道,也都不尽相同。
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期间,我国承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,主场馆为位于北京的“鸟巢”。
自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后,我国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。
中国申奥成功
而申奥这一决定,则是在1998年11月提出,于1999年4月7日正式批准。
也就是说,为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,我国已经准备了太久太久。
而之所以会如此慎重,则是因为我国想要向世界证明,中国这头雄狮已然苏醒,而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,背后是无数人,日以继夜的默默付出。
烟花乍起,“我和你心连心”的歌声响起,祥云火炬的点燃,北京奥运会,犹如一场视觉盛宴,华夏几千年文明一一展现在世界各国人民的眼前。
北京奥运会
这一刻,运动健儿们严阵以待,势必要堂堂正正地让世界看一看,大国的风范与实力。
最终,中国队以51金、21银、28铜的成绩,取得了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第一名。
在女子48公斤级别的举重决赛项目上,隶属解放军的陈燮霞,为我国摘得首金,并以总成绩212KG的成绩,打破了奥运记录。
胜不骄,败不馁,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,堂堂正正地参加着一场场比赛,没有因为自己是东道主便暗箱操作。
北京奥运会
这才是奥运精神,想赢是人之常情,但是,堂堂正正地赢才是真的漂亮。
曾经,竞技体育是男人的天地,女性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其中。无论是古希腊时期还是顾拜旦发起的现代奥运会,都曾经将女性拒之门外。
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争取,女性才能够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之中的。
这是一种进步,向着更加平等的方向跃进了一步。
性别平等从未真正存在,但是,总有人愿意去争取和创造更加平等的世界。
中国女运动员
东京奥运会期间,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已经达到了近49%,进一步说明了国际上对于“更平等”的认同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在从前女性运动员,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,而人为怀孕和堕胎,才会引得人们如此愤怒。
有人说这是凭空捏造出来的,说前苏联早已解体,这些事只是营销号们有意为之。
但是,只要稍微了解一些奥运历史,便会知道,这些肮脏、荒诞的事情,都是真实发生过的。
奥运五环
之所以一部分人,不愿意相信这些事情,是真实发生过的,就是因为这颠覆了对方的三观,打破了他们看待奥运的美好滤镜。
而令人愤怒的,不止是,那些要求女性运动员怀孕或堕胎的国家,还有那些盲从的、同意了这些要求的,女性运动员们。
要知道,之所以后来一段时间内都有此乱象,正是因为有人开了这个先河。
这些人忘了,自己曾经多么努力地训练,忘了自己曾经多么渴望冲上赛道的激情,她们被所谓的国家、民族荣誉蒙蔽了双眼,天真的以为自己是为国争光的英雄。
苏联女性
殊不知,靠着如此手段取得的荣誉,早已不配称之为荣誉,反而是一段玷污了自己,和女性团体的黑历史。
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,曾经的女性地位低下,也是由于女性活成了依附于男性,和家族的存在,才会没有地位。
而女性运动员们所遭遇的一切,正是另一种形式的自降身价。相信,在那些怀孕与堕胎的女性运动员之中,一定有非自愿的存在。
而她们所遭遇的一切,都是那些利用女性特征,和甘愿被利用的女性们共同造成的。
奥运会上的女性
从最初的只有22名女性参与奥运会的5个项目,到如今,女性全面进入奥运会项目之中,靠的不是怀孕与堕胎,而是横亘在心中的信念。
总有一些人,她们流血、流汗、流泪却从不后退,她们在用行动,向世界证明,女性同样具有无限潜能,曾经没人意识到这一点,只是因为没有人给她们平台与机会。
世界是多元化的,从来不是由单一群体或性别组成的,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其他,“男女平等”都不应只是一句口号。
1975年,国际奥委会罗马会议上曾宣布,“男女运动员均应得到平等对待”。而之后大量女性运动员的遭遇,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打脸。
奥运会议
当然,凡是事物发展都不会一路坦途,幸而,当今社会不会再有如此闹剧发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