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有关归化球员的争论和不满在日本排球界引发波澜。由于手续问题,日本女排国家队的部分归化选手未能完成注册,这一消息在5月31日便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。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因素,源于FIVB国际排联的一项新规以及日本排协在程序上存在的疏漏。
国际排联历史上允许归化球员在获得新国籍并满两年后,代表新国家参赛。然而,从2024年起,这一规定经历了重大调整:任何在14岁之前便开始在原籍国接受排球训练,并代表该国参加过国际赛事的运动员,将被禁止转籍为其他国家出战。这项新规则显著收紧了国际转籍的渠道,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入选原国家队的成年球员产生了严峻的影响。
据悉,国际排联曾为归化手续正在办理中的选手设立了过渡期,若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,将有机会获得豁免,从而不受新规的限制。然而,日本排协似乎未及时掌握或反应这一豁免政策,未能在犹豫期内完成必要的申报,导致部分符合资格的归化选手无法代表日本女排参赛。
在面对球迷和媒体的质疑、吐槽与责难时,日本排协采取了谨慎态度,他们宣布已设立第三方委员会调查相关情况,并计划采取预防措施,以阻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。然而,至今为止,关于该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和调查结果尚未对外公布。
日本排协专务理事国分裕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关于第三方委员会的设立,因尚未公开,出于内部信息管控考虑,无法回答。我们将不久在官网上公布基于委员会建议所采取的改进措施,届时我们将接受媒体监督和采访。”
展开全文
此次事件的关键并不在于FIVB规则的变化,而在于日本排协对关键流程反应的迟缓。在国际排坛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,归化球员的使用权往往可能成为一支队伍在重大赛事中的胜败关键。值得注意的是,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日本男排在归化球员方面已有所准备,预计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将有正式的归化球员出现。
当前,大多数日本球迷认为,如果情况属实,这一“程序失误”不仅反映出排协管理上的短板,还可能对日本女排未来一至两个奥运周期的人员储备产生深远影响。在现代竞技体育中,归化球员愈发成为普遍现象,诸如土耳其女排规划了瓦尔加斯、波兰男排规划了莱昂等案例,均显示出在规则、战略和文化层面上的重要性。如今,日本女排多年来的归化布局未能如愿,对于力求保持亚洲第一的中国女排而言,形势将更加有利,因为在这个周期内,他们保住亚洲第一的难度将大幅降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