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前言
且说我军中十大开国大将之首,粟裕大将。其足智多谋,用兵如神。戎马一生,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,其名流芳百世,亦为后世之楷模。而这位久经战火,功勋赫赫的军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。在抗战时期,其长子粟戎生出生后不久,粟裕将军便决定让他以后进入到这支为人民服务的部队中来。让他继承自己为国家,为人民做贡献的牺牲精神,奉献精神。
因此粟裕将军和粟戎生,这父子二人的家长里短大部分就成了,军队战术战法的讨论;战斗指中挥员的作战部署;对未来战争的预测。粟裕将军把自己的毕生经验都传授给粟戎生。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,粟戎生没有辜负期望,抗战中出生的他,深知国家和民族的艰辛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,因此自幼努力学习,立志从戎报国,为我国高端国防科技技术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。
而粟裕暮年在一次与粟戎生的对话中曾说道:后世之战,我未必能够看到了,就指望你们这一代了。
02
子承父业
粟戎生出生时,其父粟裕正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,由于生在战火中,外公给他起名为戎生。而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,粟裕将军早已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了党,党的革命事业若是在他这一代没有完成,便要交给下一代了。因此在粟戎生出身不久后,粟裕也决定引导他走上了从戎报国的道路。
粟戎生出后便一直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在扬州,但是毕竟身份特殊,一但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因此在粟戎生两岁时外公外婆便想方设法上他回到了父母的身边。自此粟戎生便一直跟随部队生活,一直到全国胜利。而粟裕将军常年行军打仗,战火中历练出来的军人品格,自然对儿子的娇气性格是不允许的。食饭不可挑剔,行军不可哭泣,饥寒不可喊叫。这一切都是粟裕将军对儿子的基本要求。
而粟裕将军为了让儿子,向往部队生活。在粟戎生五岁生日时,送了他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,一支从反动派手手中缴获而来的手枪,这手枪射程很短,几乎没有什么伤害更不要说实战了,充其量就是一个纪念品。但这份礼物也表达了粟裕将军对儿子的期望,让年幼的粟戎生,有了油然而生的使命感,对部队中的生活充满了向往。
回想起这件事来,粟戎生也满是感慨,对父亲的良苦用心,也是等到多年以后才明白。粟裕将军出生在旧社会,军队欺压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,他深知人民的痛苦,对于旧社会军队的不良作风深恶痛绝,他立志要带领起来一直以保家卫国,保护人民为己任的新军队。很显然,粟裕将军也希望粟戎生能够继承他的意志,投身到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来。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03
弃笔从戎
粟裕因工作原因,前往北京任职,粟戎生便跟随父亲来到北京生活,随着年龄的增大,便进入了著名的“八一小学”上学。而此时深受父亲影响的粟戎生,早已立志从军报国,怀揣着高远的志向,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颇为严格。对于学校艰苦朴素的寄宿生活他并没有抱怨,反而迎难而上,成为班上同学争相学习的标兵。
后来上了中学,开始接受射击训练,每个周末回到家里,粟裕将军都会亲自带着粟戎生到靶场去练练枪法,顺便也给他各方面的指点。而就是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,粟戎生也一直渴望着走上战场,为国家建功立业。带着这份崇高的理想,高中毕业后,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成为了导弹工程系的第九期学院。
在学校学习期间,国内外形势也变得严肃起来。中印边界的自卫反击战爆发后,国内蒋介石也一直叫嚣着要反攻大陆。面对如此挑衅不少热血青年早已按捺不住满腔的报国热情,想要弃笔从戎,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粟戎生。他不想再在学校里待着了,并向校方领导表示:要进入到部队去,要到前线去。
然而当校领导知道此事后,对也粟戎生的爱国热情表示了肯定,也表扬了他的积极,但是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是就是认真学习,要学习高精尖的国防技术。粟裕将军在得知此事后也向他表示了赞赏,但同时也向粟戎生说道:现代战争不能只靠个人的勇敢,更应该依靠科学技术,只有掌握高精尖的军事工业技术才是取胜真本事。
在父亲忠告和校领导的劝说下,粟戎生放弃了弃笔从戎的想法,而是把心思集中到学业上,在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,他听取了父亲的意见,在部队中去,从最基层的战士做起来。
04
父亲的言传身教
在部队中,学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条件难免有差别,这使得粟戎生对各种型号的导弹操作上手较慢。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,粟戎生主动的向部队中经验丰富的老兵请教。这让大家对这位个头不高,但是训练积极,勤勉努力的新兵影响很是深刻。粟戎生也不负众望,经过对专业技能长达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,粟戎生也逐渐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。
随着在部队中的好评,以及经验的增长。粟戎生在部队中也逐渐担任领导岗位。而粟裕将军也时刻关注着粟戎生在部队中的表现,并且给到的他正确的指点,从连排干部如何爱护部下,到师团领导应当如何高效率指挥部队作战。这都让粟戎生受益匪浅。
而粟裕将军要求他对军事地图的熟悉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,据粟戎生回忆也可得知:粟裕将军不管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,没事就喜欢看地图,对地图光是熟悉还不行,必须要牢记心中,能够背下来。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粟裕将军用兵入神,是来源与对地形,对作战部署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。因此粟裕将军也会要求儿子粟戎生对军事地图一定要非常熟悉。
粟裕退居二线后,也一直心系部队发展,而当时全军面临机械化改革,作战方式要与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。再一次关于如何针对坦克作战的问题上,粟裕将军与粟戎生在进行这激烈的讨论,这时旁边的宣传图引起了粟裕将军的注意,图中,五六个战士拿着爆破器材围攻一辆行驶中的坦克。粟裕将军看后很是生气,并说道:你们这种打法是不行的! 打坦克,要么有更好的武器,要么就依托现有武器开发更好的战术技术。粟戎生连忙向父亲解释:这只是一个渲染氛围的宣传图,并不是真正的作战方式。
父子两人的日常就是这样,围绕着军事,围绕着部队的作战展开讨论。而在粟戎生的军事生涯中,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,与父亲之间沟通,对他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05
结语
时间来到1984年在外执行任务的粟戎生接到父亲的病危通知,经批准后,便从部队赶回了北京。看到病床上的父亲,粟戎生想起上次出门时与父亲的谈话,除了家长里短,聊的全是作战方法,部队发展,而这也是他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谈话。
病床上的粟裕将军缓慢的睁开眼睛,看着站在旁边的家人并未有说一句话。但此刻他的眼神在他的孩子身上停留了许久。
而晚年的粟戎生在谈话中每次提及到父亲都感慨万千:多亏了父亲的良苦用心,此刻的我才能为军队,为国家,为人民做一点事情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山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