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天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。一位在区体校从事举重教练工作的远房亲戚,偶然发现了我强劲的臂部力量,还时常到家里做指导,从此开启了影响我一生的举重生涯。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条怎样的路,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,再坎坷的路总能跨过去。
经过几年刻苦地训练,2004年,刚刚16岁的我进入省残疾人举重队,其间一度因技术动作尚需雕琢而被调至田径队投掷组,但通过更加努力地训练,我重新回到了心爱的举重赛场。这次不大不小的挫折让我下定决心,一定要举出个名堂。
任何比赛项目要想出成绩,都离不开艰苦训练。每天累计达二三十吨的训练量,双手磨破流血,胳膊抖得筷子拿不住,前胸后背疼得大气不敢喘都是家常便饭。咬牙坚持,我在心里千百次地告诉自己:“你举起的不只是杠铃,是靠意志擎起人生!你有健全的上肢,健全的躯干,健全的头脑和满腔沸腾的热血。你有能力把滚烫的热血化作国际赛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,用意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!”
终于,在2008年中秋节那天,我拿下了北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史上第200块金牌,为中国残奥会的征战史翻开了新的一页,实现了我个人在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。此役终生难忘。
我平时训练的最好成绩是230公斤,只要正常发挥就能稳拿金牌。比赛中,我的开把重量选择了220公斤,远远高于其他参赛选手,第2次222.5公斤的试举也取得成功。就在我的教练认为我已经稳拿金牌的时候,伊朗选手马吉德·法尔津在第3次试举前一下把重量加到了227.5公斤,这种“搏杀”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回到后台,我静静地一言不发,只想如何成功完成最后一举。第3次试举,我沉着应对,漂亮地将杠铃高高举起。当我与教练拥抱,泪流满面。在自己的祖国,在万家灯火中秋团圆之际,第一次金牌梦圆。
2012年9月2日,刘磊获得伦敦残奥会男子举重67.5公斤级金牌
胜利是信心的号角,汗水加意志一定能取得成功。2012年9月2日,伦敦残奥会的第四个比赛日,我只用了一把就将金牌揽入怀中,218公斤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。之后,我两次冲击225.5公斤,期望打破225公斤的世界纪录。尽管举起,却都因技术动作不够干净被判失败。为了让自己更加心无杂念,在第四把冲击世界纪录时,教练和我共同商定,跃过失败了两次的225.5公斤,直接挑战226公斤。
亮剑,短暂休息三分钟后,地抓杠、下落、再上举。无懈可击!随着标志成功的三盏白灯亮起,体育馆炸开了锅!观众们全都站了起来,高举双臂,热情欢呼。
新华社当即用《这一刻,他是全世界的英雄》为题,配发大幅照片,报道了这一赛况。坦率地说,自己是不是英雄并不重要。对于运动员来说,最大的愿望就是听到国歌奏响、让五星红旗升起在伦敦残奥会的赛场。领奖台上,我唱着国歌,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感受着一名中国人的自豪。
从2003年参加举重项目以来,我前后7次打破世界纪录,3次奥运会记录。先后在2008年北京、2012年伦敦、2016年里约、2020年东京残奥会上夺得男子举重比赛金牌,完成了奥运四连冠的梦想。我还曾在里约残奥会闭幕式上有幸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,这也是举重队历史上第一个闭幕式旗手。同时,我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,被共青团中央、全国青联授予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,被山东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山东省劳动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
2019年8月26日,刘磊参加社枣庄市委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快闪活动
参加赛事的十几个年头,这项我为之付出汗水和心血的运动也给我带来了多彩的人生,为我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家庭生活,父母不用再远离家乡去奔波、打工。这项我钟爱的运动还让我收获了爱情,2009年,我和爱人王巧丽因缘分结识并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。我的妻子在我的事业和生活上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。
今年出征残奥会之前,我曾犹豫不决。33岁,负伤累累,植物神经紊乱,心脏不时出现问题,训练状态难以保持。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,妻子的鼓励最终使我下定决心参赛。夺冠的那一刻,我觉得一切的付出与挫折都是值得的。我感谢妻子和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,没有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陪伴与鼓励,我达不到现在的成就。同时,作为一名父亲,我也想让我的儿子以我为荣,让他知道父亲比他看到的更加坚强和努力,我想用行为告诉他,“坎坷的人生需要拼搏!拼搏的人生没有终点!”
人生的价值不光在于事业的拼搏和努力,提高文化素养、丰富精神文明世界也是我不断的追求。2015年,在中国残联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下,我走入了北京体育大学,入学后我便下定决心,定不辜负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,更要证明给世人看,我举起杠铃能在赛场上劈金斩银,拿起笔杆子也能出类拔萃。但豪言壮语也始终回避不了我基础差底子薄的客观情况,为了尽快补齐短板,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,回到寝室也经常学习到深夜。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,让我开拓了眼界,增强了专业知识,也为我站在更高的起点再次出发创造了条件。大学四年中我学习特色课程、参与社会实践与培训,甚至是赛事志愿者服务工作,积极的融入校园生活;学习之余,不忘坚持训练,参加各项比赛,那段时间让我感到无比充实。就这样我数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,并于2019年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。
学习让我总结了多年的训练经验,在课本里找到了理论的依据,困惑多年的问题找到了答案,巨大的收获让我信心满满,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坚定。
多年比赛让我经常走出国门认识世界,走出去的次数越多,我越感到身患残疾是我的不幸,但是能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家、能生活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,我又是多么的幸运。
刘磊正在比赛中
当身穿印有五星红旗的国服走在奥运村里,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!在奥运村里,会看到那些来自战乱国家或者经济基础薄弱国家的运动员,他们的天赋并不一定比我差,但孱弱的综合国力,没有帮他们实现梦想,甚至回国后可能连生存都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。2020年,在全世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时候,祖国依然能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保障我们的训练和参赛,让我们在奥运赛场上展现自我、实现梦想。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的祖国,感谢中国共产党,因为安定繁荣的中国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石。我的成功不仅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,更因我背后有一个文明、安定、繁荣、富强的祖国作为支撑。在第16届残奥会上,我国共取得96枚金牌、60枚银牌、5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,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,这无不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
东京残奥会后,我确定要退役了,给自己一个完美的收官,下一步我会从事残疾人体育爱好者、运动员培养工作,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生活的阴霾,实现人生价值。我们这些人不需要赞歌,不需要怜悯和施舍,更不愿拖累家庭和社会,我们渴望理解,寻求认同,积极参与,追求平等,这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权利,也是我们自我完善的需求。我们愿意保有一份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英雄气概,更阳光地去观察和体认这个世界,活出生命的精彩,活出人生的灿烂! (社省委 宋丹丹根据刘磊自述材料整理而成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